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 :问题调查与对策建议

2023-02-11 12:43
甘肃

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

问题调查与对策建议

【按语】

过去20年,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组织数千人次,在全国近1000个村庄开展调研,累计驻村超过10万个工作日,近距离观察乡村变化。在理论研究之外,还以随笔和政策报告的形式将一线情况记录下来,部分编辑为内部报告《田野来风》(每周1期)。近期将选取部分“田野来风”报告在“新乡土”发表。

随着打工经济发展,很多农村父母把孩子留在家乡,形成了大量留守儿童群体。2021年以来,我们分赴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4省共10县(区)展开专题调研。调研发现,中部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很高,部分农村占比超过50%。学校及家长反映手机管理是普遍的难题,其中最为困难是留守儿童群体。国家应当将通过积极干预、防止严重的手机沉迷作为政府关心与服务留守儿童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
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成因

我们面向河南、湖北、湖南三省九县(后文简称“三省调查”)中小学生家长开展了留守儿童手机管理问卷调查,共回收有效问卷13172份。调查显示,40.4%的留守儿童有专属手机,49.3%的留守儿童使用长辈的手机。看短视频和玩游戏是留守儿童主要的上网娱乐方式,占比分别是69%、33.1%。家长反映67.3%认为自家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的趋势,其中21.3%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,事态已十分严重。江西某县六年级某班,老师反映周末在家玩手机10个小时以上的同学超过了一半。

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可总结为四点:

第一,互联网快速发展,为留守儿童上网提供了基本条件。

首先,快速普及的互联网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中国是世界互联网基础设施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。近10年,国家在农村大幅投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,农民互联网使用成本迅速降低,留守儿童接触使用互联网极为便利, 互联网成为其认识世界的主要窗口。其次,一些资本化的互联网产业不断吸引着留守儿童沉迷其中。仅仅是网络游戏产业,每年就有上千亿的规模。在利益驱动下,互联网厂商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用户黏性,吸引留守儿童进入互联网。最后,互联网使用规范尚不完善。国家和社会还没有形成相应的使用规范和价值观,互联网负面效应被放大。

第二,家庭管理缺位,导致留守儿童长时间使用手机。

留守儿童监护人无法约束留守儿童使用手机。祖辈在照看儿童的同时,需要做农活或者其他工作,很难全程看护。为让儿童不打扰到自己,节假日时甚至会将手机当作“保姆”,这样既不会乱跑,也不会打扰自己。导致留守儿童过早拥有支配手机的权力,很早开始便对网络世界产生依恋。很多老师反映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就是玩手机,既不学习、也不出去玩,仿佛活在手机世界里面。即使祖辈有时觉得需要管一管的时候,出于对孙辈的溺爱,也不会太过严厉。缺乏约束的留守儿童更加肆无忌惮地畅游在网络当中。近年来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生上网课,大大加剧了沉迷手机的程度。

第三,同辈群体示范,导致手机沉迷成为新潮流。

在家庭影响能力较弱的情况下,同辈群体中的流行观念会深深影响留守儿童成长。不仅仅是留守儿童,一般的农村儿童也普遍沉迷手机。为了能够合群,留守儿童会主动去关注同辈群体关心的事物。湖南某县一名乡镇小学校长说,“学校里玩手机的学生比例达到70%-80%”。河南某县一所学校的心理老师做现场测验,问学生喜欢什么,结果55人的班级中,男生全部异口同声地说“游戏!”老师们普遍反映,男孩子们聚在一起时最喜欢讨论的就是手机游戏。同辈当中的“杰出人物”也是那些“游戏大神”,即游戏技术高超,或者拥有很多稀有游戏装备的同学。

第四,学习环境自由,加剧留守儿童沉迷手机。

近几年,中小学“减负”工作迅速推进。“减负”目的是减掉压在中小学生身上过重的课外课内负担,在农村却产生“意外”后果。与城市不同,农村课外培训班原本就少,爷爷奶奶也很少有辅导能力及意识。留守儿童除了课内时间被老师监管学习以外,课余时间一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。学校原本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或者组织“考试”方式将他们时间利用起来。在持续的“减负”要求下,课后作业、考试大幅减少。留守儿童几乎没有了课外学习任务。玩手机便成为他们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,加剧了手机沉迷。

沉迷手机的严重危害

长期沉迷手机,使得互联网主导了留守儿童成长的方向,这是过去留守儿童不曾面对的新问题。这一问题的危害具体表现为身心不健康、精神坍塌与抗拒正常学习等方面。

第一,长期接触不良网络内容,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。

首先,沉迷手机而忽略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,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。湖北某县一中学2021年例行体检中发现,初一年级30%的学生达到重度视力不良,初三年级一个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戴眼镜。一位班主任表示,“现在孩子身体差、近视都不是学习搞的,都是玩手机。如果是因为学习近视那我们就高兴了”。

其次,留守儿童更容易接触到暴力、色情(包括软色情)等不良内容,产生极端心理问题。河南省某县两名初二女生带手机到学校,被老师发现后,一个女生当着家长和老师的面说:“不还我手机,我就撞墙!”湖北省某县一名女生“网恋”,将手机藏在内衣中偷偷带进校园,被发现后,坚决不肯交手机,声称如果老师坚持要收手机,她就自杀。这些都不是偶然现象。

第二,“三观”扭曲,造成严重精神坍塌问题。

网络主导下,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与价值观念都来源于网络。调查发现,学校只能影响在校期间,课外时间里,娱乐化和游戏化的网络世界反而成为留守儿童“引路人”。网络世界宣扬的娱乐化、游戏化的价值观念,如人生苦短、及时行乐、拜金主义潜移默化塑造着留守儿童的“三观”,造成严重的精神坍塌。在他们看来,“网上说的都是对的,现实当中的老师和家长什么都不懂。”在互联网面前,家庭、学校都失去了传统的话语权。湖北某县一位初中老师介绍,“很多学生通过手机建了表白墙,在上面想什么时候表白就什么时候表白,想对谁表白就对谁表白。”湖北某县一名初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,“沉迷电子游戏就像一面无形的空气墙,把中学生对生活的激情隔在了远方”。

第三,抗拒正常课程学习,少数人甚至自我放弃。

许多沉迷在游戏当中的留守儿童都对学习产生的厌倦和抗拒心态,严重者甚至自我放弃。在学习态度都成问题的情况下,留守儿童难以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。三省调查显示,58.5%的家长认为使用手机对学习成绩有负面影响,22.6%的家长则认为负面影响严重。江西某县一位中学老师说:“现在的学生周末回家都在玩手机了,根本不会想着学习,布置的作业都不写,哪怕是有答案在都不愿意抄,就把作业空着。”许多老师反映,不少学生的学习状态基本就是“回家熬两天,在学校睡五天,浑浑噩噩,无心向学”。疫情网上教学期间,则是厌学情绪大爆发的阶段。由于只能上网课,许多留守儿童都拥有了手机,他们难以自控,又缺乏家庭监管,成绩普遍下降,低分率大幅度提升,正常开学后,老师不得不专门再花时间来回头补课。

政策建议:将防止手机沉迷

作为关爱留守儿童的重点

第一,以学校为中心,将手机与网络管理常规化,加强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网络教育。

可以将手机管理教育纳入课程,以学校为主,加强对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监护人的网络教育,增加家校协同管理手机的能力。比如,在思政课上经常进行以手机为主题的专题教育。湖北省阳新县黄颡口初中探索建立防手机沉迷作文课,评选优秀作文,让中学生认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。对家长的教育目的是让监护人(尤其是老年人)充分意识到在家庭中严格手机管理、教育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的极端重要性。学校还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、定期家访等方式教育家长,就手机管理的方式进行沟通,达成共识,达到课内课外教育的相结合。

第二,在留守儿童占比大的农村学校,探索校内手机管理的各类有效措施。

为了扭转手机管理的失控状态,一些中小学校探索配置探测器,尽可能杜绝手机在校园出现。加强校内巡查力度,不定时在课堂或课间巡查。在寄宿制学校中,加强夜间就寝后的巡查。在管理难度特别大的学校,还可以聘请专门团队。湖北省阳新县实验初中,是一个5000人的大校。2020年秋季开学之后,由于学校老师缺乏精力和技术,手机管理几近失控。学校聘请正规军校出来的学生、退伍军人组成“教官团队”,参与手机管理工作,很快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这种管理方式大约每年50万元,生均10元。教育部门可以对一些重点学校加强相关资金支持。

第三,探索将手机管理工作延伸至课外,最大程度减少留守儿童接触手机时间。

课外时间,尤其是暑假等长时间假期,是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“黄金时间”,需要加大管理力度。湖南长沙县一些学校做了有益探索。在重大节日来临时,给小学低年级学生布置手工类的实践作业,给高年级学生布置家庭劳动类的实践作业。农村中小学还可增设时间较短的第三学期,在该学期中充分利用已有师资,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课程,如思想教育、劳动教育、历史教育和音乐体育等。既将留守儿童课外时间利用起来,让他们远离手机,同时又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,补上素质教育的短板。

第四,国家要强化监管措施,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绿色网络环境。

互联网发展不仅关系经济,更关系儿童成长和国家未来,具有战略意义。国家采取的一些如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等监管措施,实践效果有限,未成年人仍可通过各种方式逃脱。监管范围仅限于游戏,但是短视频、直播等方面监管力度不大,未成年人通过刷视频、看直播等沉迷网络、沉迷游戏,其中所传递的信息与价值观念鱼龙混杂。建议监管范围要从游戏扩大到短视频、直播、网络小说与社交软件等。同时进一步立法和出台政策强化互联网企业内容审核责任,为留守儿童创造绿色网络环境。

第五,相关部门要提高问题发现和干预能力。

新修订的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明确提出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保护。政府相关部门要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保持密切关注和引导,发现存在严重手机沉迷等异常状况时,需要及时介入干预,防止更为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。在干预过程中,多元力量协调非常重要,要结合政府(共青团、妇联)、学校、家庭、社区、医院、社会组织等力量。

《田野来风》,2022年第32期,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办,发表时有删节。

原标题:《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 问题调查与对策建议》

阅读原文

    特别声明
  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://renzheng.thepaper.cn。